汉末:家祖乡啬夫
会员书架
首页 > 架空历史 > 汉末:家祖乡啬夫 > 第三百一十四章 科举立,曹操心乱(1/4)

第三百一十四章 科举立,曹操心乱(1/4)

错误举报 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
.com中文域名一键直达
  第315章科举立,曹操心乱
  世家大族纵然心中不愿,奈何面对诸葛亮这柄出鞘利刃,以及地方豪强、寒门士子的汹汹民意,仍旧只能选择退避三舍。
  并没有看错。
  除了寒门士子以外,这场风暴也有地方豪强在其中推波助澜。
  若换做东汉王朝,由于地方豪强需要依仗世家大族,想尽办法让族中子弟入朝为官,双方利益可谓是休戚与共。
  世家大族高高在上久了,从心底看不起地方那些土财主,认为他们没有家学传承,不配在朝廷之中担任高官。
  这也是为什么,哪怕以沛国周氏在地方的影响力,都很难在朝中担任两千石的官员了。
  蛋糕就这么大,自汉武帝时期,郡国每年都只有一个孝廉名额,世家大族子弟以及郡守家族后辈都不够分,又怎么可能让给地方豪强?
  哪怕到了和帝时期,考虑到不同郡国之间人口基础相差甚大,此种察举制度对于人口大郡不利,优化了原有每郡一个孝廉名额的制度。
  自那以后,举孝廉的名额改成以人口为标准,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,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,以此推之;人口不满二十万,每两年举孝廉一人;人口不满十万,每三年举孝廉一人。
  汉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,另订优宽之制。
  在永元十三年下诏,对于幽州、并州、凉州的边郡地区,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,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,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。
  更改以后的察举制度看似更加合理,事实上名额仍旧十分珍贵,而且让繁荣人口众多的郡国越发兴盛,偏远人口稀少的郡国逐渐凋零。
  就以东汉永和五年为例,号称天下第一郡的南阳郡人口高达243万,每年就能举荐十二个孝廉。
  但对于绝大多数郡国,由于人口较为稀少,每年只能举荐一到两位孝廉名额。
  还有很多地广人稀的偏远区域,全郡登记在册的人口都不足五万,三年才能举荐一名孝廉。
  莫要以为这样的郡国很少。
  仅仅在东汉永和五年,这样的郡国都有十五个,大多集中在幽、并、凉三州。
  就比如人口最少的并州朔方郡,全郡登记在户籍之中的人口,也才只有七千人。
  当然,官府的登记未必准确,偏远地区朝廷鞭长莫及,或许存在许多隐田匿户之人,在里面居住的少数民族也肯定没有被登记。
  人口如此稀少,孝廉名额自然也异常珍贵。
  哪怕人口众多的南阳、汝南等郡,看似孝廉名额极多,可相比起境内的世家大族数量,也根本不值一提。
  物以稀为贵,孝廉名额亦是如此。
  特别是能够操控孝廉名额的两千石高官,世家大族根本不可能拱手让给地方豪强,哪怕他们实力再强都不行。
  因为一旦某个豪强家族,出现了能够在地方担任两千石高官者,就能与其余世家交换孝廉名额,继而迅速扩大家族的影响力,最终一跃成为真正的世家。
  不过世家也知道豪强在地方的影响力,虽然不会让出孝廉名额,不会给他们跃迁的机会,却也会对豪强极力拉拢,在地方大量征辟豪强族内的子弟为掾吏,以充实府衙。
错误举报 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
热门推荐
本页面更新于2024/1/9 17:03:50 返回顶部